四、中国牡丹在国外的育种功绩
日本是最早引入中国牡丹的国家,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804年左右) 中国牡丹传入日本。到17-18世纪,日本采用大规模实生苗选育的方法进行品种改良,逐渐形成了符合日本民族审美心理和适应日本风土条件的日本品种群。日本牡丹的特点是:花色纯正、花型扁平、花梗挺直,特早型、特晚型、切花型、盆栽型品种齐全,秋冬季开花的“寒牡丹”品种及牡丹和芍药的杂交种已形成一定的数量和规模,日本现有牡丹品种300多个,其中日本品种211个。
西方引入中国牡丹是从英国开始的。1786年约瑟夫·班克斯、1787年亚历山大·杜肯首先把中国牡丹引入欧洲,栽在邱园。其后,罗伯特·福琼又两次来上海引回30多个中原牡丹品种。1987年,法国传教士J.M.Delavay在云南发现黄牡丹, 并将黄牡丹种子送到巴黎博物馆的植物园播种成功,之后传入英美等国。法国育种家L.Henry、Victor和E.Lemoine把黄牡丹与牡丹杂交,培育出一批花色十分优美的品种,其中最早在1900年育成的黄色牡丹(P.Lemoinei Rehd) 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至今仍被认为是很好的品种。1936年,两名英国人Lodlow和Shorriff又把野生在我国西藏的大花黄牡丹引到英国,通过杂交,获得了花梗挺直、黄色花瓣上带有纵向红色条纹的大型黄牡丹,更受到全世界的普遍欢迎。
自19世纪20年代末,美国的A.P. 桑德斯 教授开始用黄牡丹与日本的半重瓣品种杂交,得到一批花大而美的黄色牡丹。1908年,威尔逊将野生在我国云南的紫牡丹引到英国,传入美国后,桑德斯等人把它与黄牡丹杂交,育出了一批黑色品种,其中“黑海盗”(Black Pirate)就是最著名的品种之一。1953年桑德斯去世后,他的助手N.达弗勒斯等继续坚持育种,现在每年都有新品种问世,他的品种被英国人称为Daphnis杂种,美国人则直呼美国牡丹(American Tree Peony)。目前,美国已成为这些杂种牡丹的栽培中心,其中专业化的Klehm苗圃和Reath苗圃都能提供大量黄色和黄紫间色的商品植株。
西方应用我国野生牡丹获得成功的事实,在提供经验的同时,也应该使我们有紧迫感,我们一定要突破千百年来总在中原牡丹品种群中进行育种的成规,要有计划地利用我国得天独厚的种质资源,进行有目的地定向育种,这是扩大栽培、丰富花色、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牡丹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